再不疯狂青春就荒了!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鼓起勇气,踏上那条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然而,在我们身边,依然不乏诸多80后、90后的年轻创业者,他们勇敢冲出“重围”,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演绎着自己的精彩。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和前途,勇敢地迈出了自己的步伐,不走寻常路,开辟属于自己的事业。
那么,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他们犹豫和彷徨过吗?他们失败还是成功了?他们有没有创业秘笈?年轻人创业需要注意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说:青春不能被荒置
在这个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年代,选择自主创业的80后、90后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对于他们,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淘宝上开网店,这已是一种很平常的创业方式。今年26岁的“芦柑”是南市街道人,目前在淘宝上经营一家化妆品店。“芦柑”形容自己每天的状态时说:“脑子时时刻刻在想网店的事。今年春节前那次,我乘出租车到义乌火车站去接弟弟(在西安上大学),一路上想着进货的事,把火车站都错过了。”“芦柑”说,她的网店是去年3月开起来的,“刚开始创业都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儿,我想很多年轻创业者的状态其实跟我都差不多。”
天未亮就起床,乘坐第一班东阳至杭州的大巴车,到杭州四季青等地淘货;砍价、提货,再回到店里整理、熨烫。小杨是一位看上去娇小柔弱的女孩子,今年才23岁,在市区振兴路开店已将近1年,但她工作起来的那股劲,一点也不“弱弱”。开店的起步资金是爸妈那里“借”的,小杨说:“爸妈是农民,这钱来之不易,我要还的。只有加倍努力干,才能给爸妈有个交代。”创业开店的将近1年里,小杨只看过两次电影,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没有其他休闲活动,她牵挂着的就是店里的生意。
与前两位“拼命三郎”不同,在市区金玉巷开了一家咖啡屋的85后创业者“小朵”和“夏末”,似乎有些“漫不经心”。此前,这两位漂亮女孩一直在杭州上班,一日复一日的上班族生活令她们觉得无趣,于是,开了这家咖啡屋。“夏末”说:“其实咖啡屋并不赚钱,但是我们觉得趁年轻一定要去做想做的事,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青春不能重来,青春不能被浪费和荒置。这些80后、90后的创业者,他们年轻有干劲,他们将梦想照进了现实,他们把创业当成一种人生经历。
有的成功,有的失败
他们说:历经磨难也不轻言放弃
创业看上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但过程往往充满艰辛,结果也不一定是成功。作为青年的创业导师、创新工场的创办人李开复就曾对莘莘学子提出郑重告诫:“创业成功的几率其实相当低。”另有一项权威机构的调查也表明,国外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10%,国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小于1%。
且不论这些调查和说法是否准确,但至少说明一点,年轻人创业成功是相对不容易的。
张晓军是一名80后的大学生,横店人。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后,他做过移动公司的客服,跟朋友合开过酒吧。2009年下半年起,他在佐村镇大塘光村建了一个香菇基地,现有3个大棚。“这个基地建得挺不容易,去年夏天遭遇了台风海葵,香菇大棚被摧毁,香菇菌棒被淹没,损失很大。好不容易熬到了次年,本来想着重新培育更多香菇菌棒,好弥补去年的损失,哪里料到今年1月又遭遇了雪灾,5个大棚有4个被压垮。”张晓军说,这条农业创业之路真的很苦,制作菌棒、下地干活、苦点累点,这些他都不怕,他怕的就是遭遇自然灾害,可能瞬间化为乌有,“这个基地总投入已有70多万元,但收益少之又少。好几次,我都想过放弃,但又不甘心。”
就是这份“不甘心”,这份“坚持”,让张晓军在农业创业路上勇往直前。尽管一路波折,但他要建“食用菌王国”的梦想,一直都没有放弃。“我已经征得父亲的同意,准备拿房产抵押贷款,建一个更好的香菇基地,全部采用恒温钢化大棚。”
或许,我们平常看到、关注到更多的是创业成功的年轻人,其实还有很多创业失败的。亦或者,他们还走在布满荆棘的创业路上。张晓军就是这样一位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的年轻人,令人赞许的是,即便历经磨难,即便“满身伤痕”,他也绝不轻易放弃。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80后、90后自主创业的群体中,如果说80后更多的是寻求出路的被动型创业,那90后更多的则是追求理想的热情型创业。
这些80后、90后大学毕业生,很多都有想要创业的冲动,但真正敢于尝试的还不到20%。这是记者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中国最早的市场研究机构之一)所作的一组关于《中国青年人生活方式及消费调查》报告中看到的数据。
让人欣慰的是,记者在走访中还听到了一种理性的声音,好几位青年创业者都说:“我们年轻一代,有着创业的激情和梦想非常重要,但也一定要面对现实,不能好高骛远,绝不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