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探索体教融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密集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遵循。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思想引领,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积极践行体教融合教育理念,不断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学院以2015年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为依托,聚焦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凝练形成了以德为先、以体增智、以赛赋能“三位一体”体教融合育人模式。以体树德、以体启智,发挥体育在五育并举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标上的充分融合。近年来,学院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教融合成效显著,在省内外高职院校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思证助力,夯实“三心”。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育人合力,通过文化正心、课程润心、活动慧心,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二是多措并举构建新生态,体专结合,强化“三力”。学院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健康安徽”战略,提出健康生活理念、锻炼保障理念、终身体育理念,通过体育教育助力学生身体健康、智力提升、能力增长,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力、培养能力、提供人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三是全方位推进“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深化学赛融通,实现“三促”。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学赛融通,使体育健全人格、磨练意志、开发潜能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利保障。形成了以德为先、以体增智、以赛赋能“三位一体”体教融合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以德为先、以体增智、以赛赋能“三位一体”体教融合育人模式
学院先后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俱乐部改革标杆校、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并被认定为安徽省省级协作组组长单位。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兄弟院校多次来校考察交流,对学院体育工作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2019年,我院成功申办第21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以下简称“大田赛”),学院以本届“大田赛”为契机,不断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2023年8月8日-15日,在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直接指导下,在多方的倾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大田赛”取得圆满成功,为全国人民呈现了一场“安全、绿色、精彩”的体育盛会,创造了全国“大田赛”“四个第一”“四个之最”,极大提高了安徽省、合肥市、安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为我院颁发“突出贡献奖”并发来感谢信,安徽省省长对于我院“大田赛”工作做出肯定性批复。新华社、人民网、光明日报、央视体育频道、学习强国平台、安徽日报、安徽卫视等中央省市级媒体先后对我院体育工作进行报道,引发强烈反响。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院高度重视体育在五育并举中的筑基作用,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存在的五育并举成效不突出、体教融合不紧密、以体育人作用不显著等问题,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多措并举构建新生态、全方位推进新模式,不断深化体教融合,提升以体育人实效。
(1)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思政助力,夯实“三心”
学院积极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凝聚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合力,用体育讲思政、用故事讲道理、用价值讲认同,切实发挥以体树德功能。一是坚持文化正心,培根铸魂。学院高度重视文化育人,通过深挖内涵,凝练形成了湖桥亭文化和道路、楼宇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得到了所有来校指导、考察、交流的单位领导高度评价。通过校园文化浸润,使知行合一、内外兼内、德技并修、技能报国的理念深入每一位师生的内心。 二是坚持课程慧心,回归本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德育水平,将体育文体、体育精神、榜样事迹等融入课堂,培养学生“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在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培育学生坚忍不拔、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三是坚持活动润心,实践笃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赛事服务工作、“姚基金”支教活动等,在活动中涵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学院组织承办多类赛事,先后有千余名志愿者参与赛前、赛中、赛后的服务保障工作,他们甘于奉献、服务热情,在实践中谱写青春奉献之歌。
(2)多措并举构建新生态,体专结合,强化“三力”
发挥体育锻炼对于智力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使体育教学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一是以体启智,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倡导“爱运动·智青春”,打造青春安职、活力安职,强调充沛的体力对于智力发展的支撑作用。号召学生积极参加锻炼,不断增强体质,为其智力水平提升打牢基础、创造条件,实现以体健身、以体健脑的目的。二是以体培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重视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改善大脑功能的效用,让学生在运动中提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通过体育锻炼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使其更加精力充沛、专注、乐观地投入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三是体专结合,提供宝贵人力支撑。教师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教学时,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3)全方位推进新模式,课赛融通,实现“三促”
将课程教学和赛事活动作为系统工程共同推进,坚持以赛促建、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全方位推进“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新模式。一是以赛促建,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共建有综合体育馆1个、标准田径场2个、室外篮球场24块、排球场8块、网球场6块,开设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田径、健美操等门类较为齐全的课程,满足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需求。二是以赛促改,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个性化、“点餐式”选课制度,实施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体育俱乐部改革,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技能;优化教学评价,构建体育教学综合育人评价体系。三是以赛促学,有效提升竞技水平。优化“班级(俱乐部)-院级-校级”三级赛事体系,丰富体育比赛项目,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开展晨走、晨跑、集体舞比赛等阳光体育运动,让每一位学生“走起来、跑起来、强起来”;举办秋季校园田径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健美操比赛等多项赛事,助力学生提升水平、强健体魄、锤炼品格。
三、成果的主要创新点
(1)理念创新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引,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三个理念”,发挥以体修德、以体启智、以体怡美、以体促劳作用。一是提出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学生“文明用餐在食堂,不爱网游爱操场;背上书包进课堂,不看手机看黑板”。学院外卖点餐大幅减少,体育锻炼蔚然成风,学生逐渐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到课率、抬头率、手机入袋率接近100%。二是提出锻炼保障理念。引导学生“在校日行8000步,为国服务50年,健康快乐100岁”。学生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达1.3个小时,体育俱乐部覆盖率达72%以上,9成学生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通过参加锻炼,实现了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标,练就了过硬的身体素质。三是提出终身体育理念。学院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进行身体锻炼、接受体育教育的理念。目前,体育运动已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生朝气蓬勃,昂扬向上,争做素质过硬、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模式创新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并举,探索并构建了高职院校以德为先、以体增智、以赛赋能“三位一体”体教融合育人模式。一是加强“三个协同”,立德铸魂。凝聚“文化+课程+活动”育人合力,助力“大思政”育人落实落地,行稳致远。学院校园文化、体育文化深入人心,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不断增强实现体育强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推进“三个融合”,以体增智。打破五育并举落实不到位现状,将“体育-智育”“体育精神-职业精神”“体育教学-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以体启智、以体培能,挖掘体育精神与职业精神的相通之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的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技能成才目标。三是构建“三个支撑”,以赛赋能。坚持以赛促键、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强化条件保障、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三级赛制为支撑,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积极踊跃参加各项比赛,校园上下刮起了一股“运动风”。
(3)实践创新
在推进体教融合的改革与实践中,形成了以“四个坚持”为代表的特色做法。一是坚持以师为基,厚植根柢。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外引内培,打造优良师资。以教学基本功大赛、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比赛、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为抓手,持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多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二是坚持以评为引,立德培能。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引入增值性评价,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水平提升、良好锻炼习惯养成、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三是坚持以用为上,服务实际。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意识、防护技能培育,每学期开展急救培训、消防培训以及消防演练演习等,筑牢安全底线,构建平安校园。四是坚持以特为翼,铸就品牌。作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依托优秀社团、优势体育项目,实现与校内外友好合作单位的良好对接,以特色创优势,开拓学院体育工作新局面。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院体育工作迈上新台阶,体教融合实现新发展,以体育人取得新成果,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1)齐心协力,“大田赛”成功举办获得广泛关注,各界赞誉度高
在多方关心支持与指导下,在安职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第21届“大田赛”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四个第一”:第一次由安徽省高校承办;第一次由职业院校承办;疫情之后安徽省第一次举办的体育盛会;2010年全国体育大会后安徽省第一次承办的全国性田径赛事。创造了“四个之最”: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0所院校代表队,4800余名运动员、教练员汇聚我院,参赛高校数创历史之最;参赛人数创历史之最;经过6天的激烈角逐,共有12人和2支接力队破9项赛会纪录,达健将级别96人,破纪录创历届之最;达健将数创历届之最。学院办赛水平受到教育部、安徽省政府、安徽省教育厅高度认可,获得广大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充分肯定。展示了大美安徽、创新合肥、活力新站、青春安职的独特魅力,学院办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2)开拓创新,体育俱乐部改革卓有成效,学生满意度高
学院不断推进体育俱乐部改革,现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瑜伽、跆拳道、太极拳、健身气功等13类220个俱乐部,每年参加俱乐部各类课程学习和活动的会员约占学生总数的72%左右,既满足了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学习需求,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进操场。2019年,学院被评为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标杆校”。
(3)主动担当,荣获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等称号,各方认可度高
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急救教育工作,始终秉持“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多措并举加强急救教育工作。以“关爱生命,‘救’在身边”等为主题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活动,累计受益人数达18000余人。2021年,学院获批成为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同时,积极践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健康工作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不断推进健康教育、卫生服务、治理能力和评价制度改革创新,2023年,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4)方法得当,健康体质测试数据名列前茅,育人成效度高
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列入衡量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制定了《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办法》,每年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测试成绩向学生反馈,并将测试结果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形成学生体质健康年度报告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和研判机制。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攀升,测试数据名列安徽省高前茅。
(5)勤学苦练,省内外各项比赛成绩斐然,学院知名度高
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练员队伍,注重培养学生体育特长。通过科学指导,刻苦训练,我院学子在各项比赛中斩金夺银:在第19届“大田赛”中,获得男子110米栏、男子800米两项金牌;在第21届“大田赛”中,获得乙组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高校部田径比赛中,学院田径队荣获团体一等奖、男子110米栏、800米等七个单项冠军;在高职组武术比赛中夺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在高职组排球比赛中,我院男女排球队均获得一等奖。在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高校部田径比赛中,我院田径健儿宋树强以10秒86的优异成绩获得田径比赛男子乙组100米冠军,打破原省记录;在高校部排球比赛中,荣获女子排球金牌、男子排球铜牌;在高校部武术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我院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
(6)不辱使命,积极承担各项比赛组织与服务工作,社会贡献度高
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并组织省内外相关赛事,选派体育老师担任裁判工作,现拥有国家级裁判员2名。先后承办中国篮协E级教练员第十二期、十三期、十五期、十七期培训班、2022年安徽省小篮球联赛开幕式及比赛、2022年安徽省篮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新站高新区第十届职工篮球赛等。2023年,学院21位同学参加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支教服务,学院荣获姚基金“2023执行合作伙伴”荣誉称号。
围绕体教融合改革与实践,形成相关教研项目十多项,发表研究论文四十多篇,出版教材多部。铜陵学院、巢湖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威海职业学院等百余所高校先后来我院进行学习交流,成果在多所学校推广运用并取得良好成效,在省内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示范引领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