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部门动态
  • 2025-04-21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修养,强化团学干部队伍作风建设,4月18日下午,现代商务学院在至勤楼三楼会议室举办第六期“清源”讲堂。来自跨境2322班的胡文芳同学通过专题分享形式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学干部一起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邀请了党总支组织员范大凤、学生支部书记张舒婷和辅导员代表参加活动。胡文芳以“党章:立党治党的根本遵循”为主线,从“党章的意义”、“党章的具体内容”、“党章与中央八项规定的内在联系”和“新时代如何践行党章要求”四大维度展开分享。她结合自己在团总支组织部的学习工作经历,分享了自己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所思、所感和所悟。号召大家一要主动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升党性修养;二要践行党章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刻理解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三要加强团学组织和自身作风建设,努力开创学院团学工作新局面。范大凤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清源”讲堂作为现代商务学院特色品牌,既是提升理论素养的“必修课堂”,更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课堂”。同时希望全体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学干部以党章为行动指南,真学真用在服务同学中锤炼本领、彰显担当;加强作风
  • 2025-04-18
    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化党风廉政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于4月18日组织全体教职工和部分学生党员赴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廉政教育基地,开展“弘扬传统美德 传承清廉家风”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感悟“礼让和谐、清廉修身”的文化内涵。 活动中,全体党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六尺巷,聆听“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典故,深入了解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谦和礼让、严于律己”的家风故事。青砖黛瓦的巷道、古朴厚重的牌坊,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党员们深刻体会到“六尺巷”精神中蕴含的“宽容礼让、克己清廉”的为政处世智慧。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将廉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沉浸式学习引导党员从历史智慧中汲取精神力量。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主题党日为契机,以“六尺巷”精神为镜,将“六尺巷”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始终牢记“小事中有党性、小节中见作风”,在工作中发扬谦和包容、担当奉献的作风,争当新时代合格党员。(图/文 杨淑涵)
  • 2025-04-18
    4月16日,文化与旅游学院在图文信息楼409会议室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学院党政负责人及全体教职工参会,会议由党总支负责人徐李莉主持。会议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筑牢美好安徽建设安全基石》和2025年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精神等,传达了学校近期会议精神和学院重点工作部署。会上还通报了我校近两年发生的4起违法违纪典型案例,要求全体教职工以案为鉴,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铸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最后,徐李莉结合学院实际,就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全党的共同责任,全体教职工要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切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二是扎实做好各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深入学习,学院要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发挥各项育人合力,提高全体成员的国家安全意识,铸牢国家安全屏障。三是以讲认真的态度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体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意义,提升政治定力、强化自我约束,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 2025-04-18
    为深化校地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4月17日,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童登峰、副院长高洋、旅游管理教师代表一行赴淮南市焦岗湖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淮南市毛集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德奖、焦岗湖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超、营销总监段传斌等陪同调研并参与交流。 学院一行在段传斌的陪同下首先考察了焦岗湖冰帘洞天景区,该景区是由安徽省焦岗湖旅游管理公司倾力打造与运营,融合区域文化、冰雪文化、消费文化,属于毛集实验区超大型的室内综合性冰川溶洞主题游乐景区。学院一行详细了解了景区运营模式、发展现状及岗位需求。随后,学院一行走访了淮南市乐田研学基地,该基地创办于2014年,获评“长三角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安徽省中小学研学实践基(营)地”等称号,是集劳动教育、研学旅行、文化传承、素质拓展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基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基地主题、特色研学课程和用人需求。 童登峰对企业发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介绍了学院的专业建设特色、学生实践需求及校企合作成果,强调学院始终立足“服务地方、对接产业”的办学定位。双方围绕研学基地建设、研学课程开发、旅游产品开
  • 2025-04-18
    4月17日,文化与旅游学院第八期方寸读书会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学习共享空间温暖启幕。本次读书会以“我的‘书’适圈”为主题,通过击鼓传花、语录共赏、故事分享等形式,带领师生在书香中寻找精神坐标,以阅读丈量世界,用思考滋养心灵,在方寸书页间仰望星空,以文字的力量塑造更辽阔的内心。活动中,师生们从张海迪“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坚韧,读到党史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仰;从历史周期率的深邃启示,品到作风建设“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铿锵之声。每一段分享都成为点亮思想的火花,正如主持人的寄语:“阅读是心灵的飞翔,让我们在书页间触摸星辰,让精神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参与者们纷纷表示,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润泽心灵的清泉,能让人在浮躁中沉淀,在困惑中找到方向。活动在总结时强调:“真正的阅读,是让文字照进现实,让思想穿透迷雾。希望同学们既能脚踏实地耕耘人生,也能始终葆有仰望星空的胸怀。”活动后,大家还一起体验了非遗竹编风铃制作,在指尖技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期读书会通过轻松而深情的互动,再次印证了阅读对于精神成长的意义——它不仅是个人“书”适圈的构建,更是一场向内心星空不断探索的旅程。方寸读书会
  • 2025-04-18
    为进一步落实“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相联”教学理念,4月16日下午,轨道交通学院在至兴楼804会议室召开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会议邀请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周华龙、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副总经理陈云、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线网三分公司副主任陈亮、合肥中车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时间,轨道交通学院党政班子、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和各专业师生代表共同参与研讨。会上,各专业主任详细汇报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期调研及方案修订工作,明确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厘清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逻辑支撑关系,落实专业融合、课程融合举措。参会人员对人培方案(含专业调研报告)内容进行论证,深入讨论和分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情况,并提出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融入到课程标准中,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增加实操等方式提升教学实效。会议认为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较为清晰,能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情况,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科学设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在讨论过程中,各位专家还提出
  • 2025-04-18
    为扎实推进学院共青团工作,展示团支部的青春活力与特色风采,提升团干综合能力素质。4月16日下午,智慧财经学院在至善楼315会议室开展2024年度团支部风采展示暨团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学院党总支负责人汪洪斌、专兼职辅导员代表、部分团干和团员代表参加,会议由团总支书记钟静主持。汪洪斌首先对2024年度各团支部的工作成果以及各团支部成员的辛勤付出表示高度赞扬,希望大家互学互鉴,持续高质量开展工作,为学院的发展和青年成长成才贡献更大力量。并对各团支部提出三点要求:一要高举旗帜,筑牢青春信仰,以党的先进理论武装青年头脑;二要服务大局,彰显青春担当,在学风建设、文明养成等方面发挥朋辈示范引领作用;三要贴近青年,传递青春温度,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随后,各团支部书记依次上台,围绕支部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汇报。结合PPT、视频等形式,各团支书围绕支部在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支部建设活动和支部同学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计划。本次汇报展示活动旨在引导激励各团支部、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在学思践悟中对标先进、创先争优,充分发挥
  • 2025-04-17
    4月16日,文化与旅游学院在安徽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成功举办了第九期“文心茶叙”活动。本期活动以“脚步丈量世界,心灵感悟多元”为主题,特邀学院专职教师袁丝语担任主讲嘉宾,与20余名师生共赴一场跨越地理边界、融汇多元文化的思想之旅。活动中,袁丝语老师结合自身研究与跨文化实践经历,通过生动的案例、影像资料和互动讨论,带领师生深入感受世界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从欧洲古典艺术到东南亚民俗风情,从非洲口述传统到拉美节庆文化,袁老师以全球化视角解读文化多样性,强调在文明互鉴中既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又要扎根本土文化根基。她指出:“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传统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世界文明的真诚对话。”在茶香氤氲的轻松氛围中,师生们围绕“文化差异中的共性价值”“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202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邵梦杰分享道:“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旅行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思维的拓展。多元文化比较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本期活动通过“茶叙+云研学”的创新形式,引导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心灵感知文明,在全球化语境中培养文化共情力,筑牢文化主体意识。(文:徐恒 安君 图: